绿色工厂实现双碳目标的更高级形态是什么?
2023-05-08 449
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体系的一部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还包括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绿色产品是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绿色园区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而绿色供应链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
绿色工厂建设的目标是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创建范围是优先在机械、汽车、电子信息、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造纸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建设途径包括: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
绿色工厂本质
要求企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以负责任的态度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继续大力推行高投入、高消耗的产品产业,一味追求高速度、高发展的企业模式,更不能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导致高浪费、高破坏的环境危机发生。
企业必须从“经济人”向“环境人”进行转变,从环境对立、征服环境、破坏环境向环境和谐、恢复环境、建设环境企业演变,实现企业绿色、和谐、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建设绿色工厂需要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管理、规划资源投入、制造绿色产品、严控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重视企业的环境绩效。此外,绿色工厂还应依法设立,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无较大及以上安全、环保、质量等事故。对利益相关方的环境要求做出承诺的,应同时满足有关承诺的要求。
我国绿色工厂建设现状
绿色工厂主要特征
绿色工厂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
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了300余项绿色制造重大工程项目,发布了184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制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500多项,这些工程和行动卓有成效,陆续催生建设了3657家绿色工厂,270家绿色工业园区,408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从图1可以看出,除第六批绿色工厂数量在上一批基础上略有下降外,其余每批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上升。
通俗讲,绿色工厂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荣誉称号,是对工业企业在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一种嘉奖,是由各级工信部门逐级评定上报,评定后有资金奖励或政策扶持,对企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助推剂。
地区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性高
从绿色工厂区域分布来看,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企业获批了绿色工厂。3657家绿色工厂覆盖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虽说西部工业相对落后,但申报热情不减,特别是新疆绿色工厂数量,甚至超过很多内地省份,绿色工厂区域影响力凸显。
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绿色工厂的区域分布还是同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绿色工厂的数量较多,而西藏、甘肃、宁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工厂的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西部地区,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随着经济的增长,其高耗能行业生产规模增长明显,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值的省份所占比重较大。“十四五”期间,西部鼓励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中,也不乏高耗能行业,所以西部地区节能减排压力、绿色制造发展的压力继续加大。
绿色工厂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纵览3657家绿色工厂名单,其中不乏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如北汽集团、伊利、蒙牛、玖龙纸业、华北制药等。
比如北汽集团总部的推动下目前已有12家工厂入选绿色工厂示范名单,伊利已有12家工厂入选绿色工厂示范名单,蒙牛已有9家工厂入选绿色工厂示范名单,玖龙纸业已有8家工厂入选绿色工厂示范名单等等,可见大家对绿色工厂品牌的重视,品牌效应彰显。
除大型企业集团外,绿色工厂在一些园区的品牌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如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改,建设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一批绿色工厂,形成“绿色亦庄”品牌效应。
绿色工厂未来发展趋势
高级化
——从绿色工厂到零碳工厂
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总量的近70%。工业领域实现绿色转型最基本的单位是工厂。
毫无疑问,“零碳工厂”的建造对于制造业领域的双碳工作具有标杆和样板意义。所谓“零碳工厂”,通常是指在工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通过“碳中和”技术和“碳税”“碳汇”等机制创新来抵减,进而创建向外界环境综合碳排放为零的工厂。
应当说,绿色工厂是“零碳工厂”的前提,而“零碳工厂”则是绿色工厂更具体、更细致的体现,也是绿色工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更高级形态。
随着全球加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趋势,低碳、零碳化成为工厂发展的重要目标,许多行业和企业基于绿色工厂的建设开始布局“零碳工厂”。
从国内现状来看,大量的工业园区和工厂还处于绿色工厂改造阶段,只有少数龙头企业开始测试“零碳工厂”。
作为国内最早践行ESG理念的企业,联想始终助力低碳环保事业,从绿色制造、绿色低碳技术到绿色解决方案等,构建起一体化的绿色产业生态,牵引自身绿色升级同时,也开启了赋能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践行企业社会价值。
宁德时代宜宾工厂全球首款电池零碳工厂,为电池制造提供了碳中和参考样本,为市场带来了全新的“电动+零碳”解决方案。而实现“零碳工厂”的大规模普及,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企业。
智能化
——数字技术成为绿色工厂发展引擎
面对重重挑战和不确定性,数字化将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无论是制造工厂、楼宇、交通,还是能源系统,在从设计、规划到生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赋能企业显著提升速度、质量、效率和灵活性,推进有序减碳。
在“零碳工厂”的建造实践中,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同时催生绿色低碳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切实将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贯穿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全领域以及社会绿色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双翼齐振。
如浙江杭州的阿里“犀牛工厂”,其通过“智慧大脑”调度、物联网布局,生产线具备了极度柔性制造能力,一条生产线可生产不同纹样的衣服,并可快速转换款式,从而缩短75%的交货时间、降低30%的库存。除了提升效率,犀牛工厂还采用E-Flow雾化技术代替传统水浴处理,洗水每件衣服用水量可减少到原先传统洗水的1/3,大大降低排放量。
融合化
——生态系统逐步朝“耦合”方向演变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下,我国绿色工厂建设一定会打破以生产技术和工艺为标志相互隔离的现状,探索走出一条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纽带,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耦合发展新模式。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企业从“对立”走向“统一”,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部分或全部化石能源,实现零碳排放制取绿氢;
石化行业可以同冶金行业耦合发展,利用钢铁尾气作为化工原料,减少或替代合成气生产,实现低碳排放;
可再生能源将由电力消费增量的补充转变成增量的主体,在整个能源消费中占比将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要高质量发展,既要大规模开发,同时也要高水平消纳,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供应。氢储能具有长时间、跨区域的优势,可以满足数月乃至更长时间的应用需求,从而平滑可再生能源的季节性波动。氢气的运输也不受输配电网络限制,可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转换为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多种能量形式,实现能量跨区域、长距离、不定向的转移。
资源综合利用、降污减排的耦合发展新模式,正在开创整个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新局面。
不仅行业与行业之间耦合前景可期,潜力巨大,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加快绿色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循环经济闭环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社会化
——绿色制造的社会支撑系统越来越完善
目前,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已基本建立,绿色理念落实到了产品、工厂、企业、园区和供应链;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化工、家电等行业树立了一批绿色制造典型,企业绿色化转型不断推进;“双碳”目标加快落实,绿色制造蔚然成风、加快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在于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
首先,从管理监管体系看
从2022年开始,对已列入绿色制造公告名单的企业建立起动态监管机制,绿色制造的闭环逐渐完善,有些企业上了绿色制造示范公告名单,成为当前绿色制造体系的示范标杆。
其次,从政策法规体系来看
当前这方面的法律和行政规定对绿色制造行为还不能形成有利的支持,对相反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立法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各方高度重视。
再次,从标准规范体系看
将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各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加快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建立完善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机制,结合近几年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培育建设工作,梯度培育绿色制造领军标杆。
最后,从公共服务体系看
与能源计量、监测、诊断、评估、技术改造等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相关的供应商会逐步成长起来,推进绿色制造服务的实践将在多领域展开。工业制造领域的绿色、零碳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践碳基线盘查、减排目标设定和减排举措设计等环节依旧面临着诸多难题,“零碳制造”的实现离不开体系化支撑。
(来源于网络)